推行“6S”管理理念 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
原创 宫兆合 未来实验室学苑 2022-05-21 08:00 发表于上海
“6S”管理是提升组织形象、促进效率、保证质量、提高效益、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,已在我国广泛应用。实验室管理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员、各种各样的设施设备、数量庞杂的试剂材料,建立清洁、有序、安全的实验室环境和氛围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部分实验室已经推行了6S管理,取得了较好的成效,现就相关概念、思路与大家共同分享。
“6S”内涵和管理理念
“6S”管理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“5S”管理。“5S”管理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管理现场经验的总结,即整理(SEIRI)、整顿(SEITON)、清扫(SEISO)、清洁(SEIKETSU)、素养(SHITSUKE),上述五个日文罗马标注发音的英文单词均以“S”开头,故简称“5S”。通过对现场的整理、整顿、清扫,为员工创造一种舒适、整洁的工作环境,进而培养员工良好工作习惯,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现场的管理水平。我国海尔公司引入“5S”管理模式后,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,加入安全(SECURITY)理念,从而形成广泛推行的“6S”管理模式。
整理的内涵,是指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区分为需要和不需要两类,清除不需要物品,可腾出更多空间,又可防止误用。
整顿的内涵,是指对所需物品有条理地定置摆放,达到布局科学、取用快捷、环境更加有序的目的。
清扫的内涵,是指经常性及时性清扫,使工作场所保持清洁干净。
清洁的内涵,是指经常性整理、整顿、清扫,使工作场所持续保持整洁状态。
素养的内涵,是指通过持续整理、整顿、清扫,员工养成良好习惯和素质,提升团队精神,实现员工自我规范。
安全的内涵,是指树立安全意识,确保规范操作,构建安全健康环境,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。
“6S”管理各要素关系见图1,持续开展整理、整顿、清扫活动,既保持清洁舒适的环境,同时培养员工良好素养,提升安全意识,确保安全。良好素养和安全意识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整理、整顿、清扫活动的良性循环,让清洁的环境持续保持。

图1 “6S”管理的各要素关系
3实验室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
空间布局无序
部分实验室存在实验区域与办公区域不分、储存区不分的现象。存在设备物品乱摆乱放现象,甚至严重到整个实验室无立足之地的程度。有的设备长期不用,还与在用设备争地盘、抢空间,有的占据逃生通道、堵住应急出口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
物品管理混乱
部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、易制毒品未按照规定存放,有的通风柜内放满了长期不用的设备、仪器和物品,很多过期、变质的试剂仍然摆放在实验台架上。有的试样随手一丢,不知道是哪个项目的。工具没有固定存放位置,零备件存放没有规律,用时仅凭记忆、凭感觉去找。实物管理无台账,用时不知有没有,更不知有多少。
清洁卫生堪忧
有的实验室内部不及时清理,一进门就能感到一股土腥味和刺鼻的油渍味、试剂味,脚下尘土四起。蜘蛛网布满空间,门窗布满雨水泥渍、灰尘,地面油渍水渍斑斑,实验室台上布满灰尘和试剂痕迹,有的设备油腻遮盖了本来面目,有的设备锈迹斑斑,玻璃器皿污渍严重。
安全意识淡薄
实验室内乱拉电线,乱接设备,乱接气源;乱放食品、饮料,用不加标签注释的矿泉水瓶盛装试剂。设备悬空、危废物不及时处理、仪器设备缺少状态标识,安全救护设备不全,安全警示标识缺失。部分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不按要求着装,在实验室喧哗打闹、乱扔垃圾,该值守的实验无人值守,安全隐患较多。
通过“6S”管理实现的目标。
树立实验室良好形象
通过实施“6S”管理,可以使实验室各区域明确、设施设备放置有序,物品摆放井井有条,各类标识明晰,实验室环境整洁清新,员工精神状态饱满,工作规范有序,给客户和员工良好印象。
提高实 验室工作效率
规范设备管理、耗材管理、文件资料及场所管理,宜取宜存、宜管易用,节省查找和取用时间,减少工作差错,有效提高实验室人员工作效率。
提升实验室人员素养
在“6S”活动中,培养员工遵纪守规和认真负责的习惯,养成认真、严谨、细致的作风,提升自我管理和主动改善的能力,全面、持续提升员工基本素质素养,培养团队精神。
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
通过整理、整顿,节约工作空间和工作场所,减少实验室实用面积,减少租赁使用成本。科学合理安排设备器材、物品物资库存数量,尽可能减少资金成本、管理成本。封存相关设备,有效控制作业能耗,避免资源闲置铺张浪费,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。
有效控制实验室风险
通过“6S”管理,确保工作场所、设施设备、现场作业规范操作、安全有序,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。清理危险物品、规范疏散通道、设置警示标志、安装监控设备,有效防止意外发生。确保环境整洁,提振实验室人员精神状态,规避麻痹大意。
实施“6S”管理方法步骤
整理
各实验室应将设备、仪器、试剂、台具、物品等区分为有用和无用(包括较长时间不使用者)两类,将无用的物品分类转移到相应的库房或场所,如将长期不用的设备交给设备管理人员存放设备间,将报废的设备、台具、工具交给相关部门报废处理,将过期的试剂交给专业机构处理,通过整理,梳理出有用物品清单。
整顿
各实验室根据自身功能和实验流程以及有用物品清单,将物品实施定位、定点、定量管理。首先筹划各设备、仪器台具、物品的大致位置,画出平面布置图,通过现场勘察实测,确保物品不干涉、不打架,确定物品布置平面图,根据该图将设备等物品调整到适合的位置(对于大型的设备一般就专门规划区域,不要移动)。并将物品布置平面图张贴在醒目之处,便于物品定置管理。同时应在地面标出操作区、危险区、行人区,防止误入危险区域。物品按照“三定”(定点、定容和定量)、标识“三明”(名称明确、型号明确、性能状态明确)摆放和标识。
清扫
实验室安排相关人员,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室内部、公共区域清理杂物、清扫地面,对实验室门窗清扫,清除灰尘,对仪器设备表面清洁保养,对实验台具进行擦拭,对工具、玻璃器皿等物品清洗擦拭,做到窗明几净,光亮清爽。
清洁
将实验室的整理、整顿、清扫制度化、规范化,制定标准,明确保留物品名称、型号、数量,确定位置,明确责任人,确保整理、整顿、清扫落到实处。
素养
通过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整理、整顿、清扫养成了良好的清洁习惯,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,将制度规程变成实验人员的自觉,形成实验室的文化,进一步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素质。如上班穿工作服、打扫卫生、按规程操作设备,下班进行相关整理、整顿、打扫,如关电关水、锁门窗等。
安全
安全是实验室生存的根本,整理、整顿、清扫,保持清洁的环境,培养高素质养成,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。通过上述活动,减少误操作的物质基础,降低安全风险,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,固化安全行为,确保实验室安全。
实施“6S”管理的几点建议
标准化制度化
每个实验室应将配备的设备、耗材、家具、物品等数量、功能、特征、数量标准化,明确哪些应该是实验室必备的,那些是不必要的,并经过多次论证、试行,最终确定为实验室内部标准,便于各实验室整理、整顿。将实验室整理、整顿、清扫制度化,明确责任人、操作程序、实施频次等,将实验室的危险源、应急方案程序化。制订“实验现场检查与考评制度”、“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”、“检查标准及考核办法”等。确保“6S”管理工作标准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。
体系化综合化
实验室“6S”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规范、有序、清洁的环境,培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量好素质和安全意识,是确保实验室安全和环境的有效方法措施,不能把“6S”管理就事论事,单独割裂开来。应明确实验室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、安全内在逻辑,把“6S” 管理纳入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综合考虑,一体化运行。将“6S”管理标准和制度作为质量体系管理的程序文件的一部分,将“6S”管理目标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分项目标,将其存在的问题纳入不符合项整改,持续提升。
狠抓平时养成
要养成习惯,就要像训练新兵一样,从齐步走、叠方块被子、摆牙刷鞋子抓起,每天必为,长期保持。各实验室应不断检查、督促,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,让按制度办事成为实验室人员的文化基因,化于心,融于脑,践于行,确实为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。